朗诵诗运动(Poetry Recitation Movement),文学-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文学运动与文学现象】-现代文学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群众性诗歌运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诗歌会首次倡导,将朗诵纳入诗歌大众化的追求,任钧将朗诵的功用概括为“直接的感动性”“大众的普及性”“集团的鼓动性”。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未能付诸实践。1937年9月,汉口的《文艺》和《大公报·战线》先后发表锡金诗作《胡阿毛》、高兰诗作《向八百壮士致敬礼》等,掀起了创作朗诵诗的热潮。11月,《时调》创刊号刊出冯乃超的《诗歌的宣言》,提出要“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这成为朗诵诗运动的“宣言”。诗朗诵节目受到广大青年群众的欢迎。高兰出版专集《朗诵诗集》《我们的祭礼》《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等,感情激昂,语言流畅,饱含着诗人对战争、对敌人、对人间种种不平的愤怒。艾青的朗诵诗《反侵略》,风格朴素清新,充满高昂的热情。武汉失陷后,朗诵诗运动一度在重庆出现。 “文协”组织一部分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工作者,举办诗歌朗诵会,组成诗歌朗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