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编织席(Ivory Mat),历史学-文物-杂项-中国古代竹木牙角匏器,中国清代象牙工艺品。席长216厘米,宽139厘米。席面由薄如竹蔑的纤细牙条以人字形组织结构编织而成。牙条长度40~60厘米、宽度0.3~0.5厘米、厚度仅有0.03厘米。牙席背面衬以枣红色绫缎,四周包蓝色缎边。席面光滑平整,纹理细密均匀,色泽洁白柔和,虽历经数百年仍能舒卷自如。现藏故宫博物院。象牙席编织工艺的历史尚有待考证。汉晋笔记小说中可以看到“象席”“牙簟”,《魏书·韩秀传》曾提及“象牙席”,却难以确认它们与今天所见实物之间的关系。明人祝允明在《野记》中称,安南(今越南北部一带)曾贡“象簟”,其工艺为“象簟者,凡象齿之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逐条抽出之,柔韧如线,以织为席”,与已知象牙席编织工艺比较接近。象牙席制造工艺难度较高,一度濒于失传。根据史料及现代复原实验,工序大致为先按要求的长度截取牙材,再用热水浸泡软化,然后刨出厚薄宽窄相同的牙条。之后还要进一步磨制加工,最后才是编织及整体修整、打磨并用织物衬里包边。制作过程耗时费工,对于牙材的利用率很低,使其造价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