螨类抗药性(mite resistance to pesticide),农学-植物保护学-农药学-〔农药毒理〕-农药抗性,螨类能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药量的能力在种群中逐渐发展的现象。螨类对杀虫剂和杀螨剂的抗药性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C.C.康普顿(C.C.Compton)和W.W.卡恩斯(W.W.Kearns)于1937年首次报道了二斑叶螨对硒乐得(Selecide)产生抗药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有机合成杀虫剂、杀螨剂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有关叶螨抗药性的报道越来越多,各种农作物害螨对多种有机氯、有机磷以及选择性杀螨剂产生了抗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84年的统计,已有58种螨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但对其抗药性机制研究得很不充分。叶螨的抗药性已涉及全世界常用的主要杀虫剂和杀螨剂,且交互抗药性现象也较为普遍。螨类抗药性发展中,以农业害螨的全爪螨属(Panonychus)和叶螨属(Tetronychus)最具有抗药性潜力。一种农药仅使用1~4年后,螨类就可产生抗药性,并常对其他药剂有交互抗药性,因而交替使用农药也常无法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