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文迓鼓(Yangquan Wenya drum),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鼓舞,中国汉族民间舞蹈鼓舞的一种。流行于山西阳泉市所辖三区两县,郊区、城区、矿区、平定县城关、盂县东部和南部地区。阳泉以迓豉命名的民间舞蹈有两种,一为歌舞说唱型,一为走阵型,为加以区别,人们将集说白、歌唱、舞蹈、伴奏于一体的前者称为文迓鼓,后者称为武迓鼓。文迓鼓始创于宋代,由军队传入民间,旧时只在元宵节演出,白天迓鼓队和各舞队一起活跃在街头巷尾,名曰“闹元宵”,入夜迓鼓舞进各家庭院,名曰“撵虚耗”。文迓鼓最初由三人表演,老旦击鼓,小旦拍镲,器乐伴舞,依次说唱,反复交替。后增至四人四乐,即老太婆(击鼓)、丑角(打钗、说白)、姑娘(舞扇、唱曲)、另一人(敲锣、插科打诨),现在也有数十人表演的情况。唱词道白基本使用方言土语,合辙押韵,通俗易懂。内容取材广泛,乡间琐闻、邦国大事皆为题材。因说唱内容紧贴时势,健康积极、滑稽幽默,时常即兴发挥,真情实感溢于言表,深受群众喜爱。文迓鼓舞蹈的显著特色是掏场子,三人迓鼓有“走场”,八人迓鼓增加了掏“单八宝”“双八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