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者意愿(donor intent),管理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慈善-捐赠者意愿,捐赠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捐赠希望达到的目的或希望实现的愿景。捐赠者意愿经常以赠予人与他人或组织之间的赠物规则、条款或协议的形式出现,有时候也独立出现在捐赠者的言辞、行动、信仰和实践中。重视捐赠者意愿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中世纪时期的“近似原则”。《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在众多的捐赠者的直接资助目标不能实现时,信托组织可以将捐赠款项用于最接近捐赠者意愿的其他目的。捐赠者意愿受到法律的严格尊重,这种法律适用的假设是担心捐赠者害怕意愿得不到遵守而不把财富用于慈善信托。直到20世纪初,美国法院仍然适用近似解释原则,在适用该原则之前,通常要求证明捐赠者具有一般的慈善意图,在适用时,新意图需要最接近原始意图。1972年美国《机构基金统一管理法案》(The Uniform Management of Institutional Funds Act)规定在适用近似原则的基础上,当限制变得不合适时,开始允许公益组织在经过捐赠者同意的情况下取消捐赠限制。捐赠者意愿的讨论引起了多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