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城镇化(pastoral area urbanization),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畜牧业-畜牧业经济管理,牧区非牧产业及人口向城镇逐步集中的过程。是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受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而发生转变的过程。中国牧区城镇化的发展可分为2000年前后两大阶段。2000年前牧区通过定居和承包促进了牧民生活方式的渐进式改变,为牧区的城镇化奠定了基础;2000年之后日益增大的草原生态压力引起国家关注,牧区人口的机械流入减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口增加,加速了牧区城镇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牧区实施家庭承包制。草畜承包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牧民的收入,定居点建设也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牧区城镇的发展。但因包草场超载问题突出,草场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这些负面的环境影响,促成了牧区城镇化进入第二阶段。2000年后,城镇化主要是以生态环境问题为诱因的生态移民,其中国家对牧区扶贫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牧区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繁荣牧区经济,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与农区相比,牧区在人文、社会、制度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