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产量法(goal production fertilization),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学-植物养分管理-[肥料养分效率],根据作物目标产量或计划产量用平衡施肥理论确定施肥量的方法。又称养分平衡法。1960年美国土壤化学家E.曲鲁格[注]在第七届国际土壤学会上首次提出目标产量法。1965年印度 雷蒙诺斯根据印度的情况做了修改,并在农场试验获得成功,正式提出了雷氏目标产量施肥法。其肥料需求量的计算方法为:式中为肥料需要量,单位是千克/公顷;为当季作物的养分吸收量,单位是千克/公顷,=目标产量×每千克产量的养分需要量;为土壤供肥量,单位是千克/公顷;为肥料养分含量(%);为肥料当季回收率(%)。目标产量施肥法符合平衡施肥法的原则,以实现作物目标产量为中心,通过施肥来平衡农作物吸收的养分与土壤供应的养分之间的差额,并以此作为确定施肥量的依据。目标产量是推荐施肥的预期产量,既应符合当地土壤、气候、栽培管理水平等条件,又应有一定的先进性,达到可能的最高产量水平。目标产量的高低受土壤肥力的制约,而土壤的基础产量反映土壤肥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