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具藏戏(white mask Lhamo),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白面具藏戏早在8世纪建成的桑耶寺壁画中,就有演员戴着白面具表演的场面。到14、15世纪,汤东杰布主持营建几十座铁索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募捐演出和编创排练,丰富发展了这种白面具藏戏“阿吉拉姆”。17世纪,受到五世达赖喇嘛的扶持,并向蓝面具藏戏学习而进一步发展,形成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并先后产生了琼结·宾顿巴、盘纳·若捏嘎、雅隆·扎西雪巴、尼木·塔荣巴、吞巴·伦珠岗、堆龙·朗则娃6个著名的白面具藏戏班。这些藏戏班被规定成为每年参加“哲蚌雪顿”献演的主要团体,以致后来形成扎西雪巴、宾顿巴、尼木巴3种艺术流派。白面具藏戏产生于藏族发祥地西藏山南雅隆河谷,使用的语言是卫藏大方言区中的山南方言。它的主要流行区域在卫地,即山南、拉萨两个地区,也流传到四川甘孜和巴塘、理塘等地。如巴塘降呷冉戏班,除演蓝面具藏戏的开场戏和正戏剧目以外,还一定要演白面具藏戏扎西雪巴派的开场戏《扎西息哇》。白面具藏戏保留了最为原始、质朴、稚拙的艺术审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