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音系学(cognitive phonology),文学-语言文字-功能-认知语言学及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学科分支﹞,认知语法的组成部分,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范式研究人类语言的语音模式。音系被视作带体验性质的人类行为的结果,有功能、认知、羡余等特性,而非纯形式的、任意的、无羡余的范畴计算系统。认知音系学的研究对象并非理想状态下的说话-听话人的音系能力,而是言语行为中的音系使用,如音系范畴的存储、感知和产出等,力图通过音系之外的因素来解释支配音系的规律,借此揭示一般认知能力对于包括音系在内的语言机制的制约。在研究中,形式与功能并重,既重视音系结构的功能也强调功能对音系结构的促进作用。认知音系学否认音系知识具有先天性,认为区别特征、音位、音节等各种音系范畴是“浮现”的,是认知机制和语言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否认音系和句法、语义的模块性,把它们看成关联交织的网络;否认“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对立,主张语言能力很大程度源于语言使用。除认知因素外,认知音系学还非常重视影响音系知识形成的语言使用因素,如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