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梳背(Tang Dynasty jade comb backs),历史学-文物-玉石文物-代表性器物,中国唐代代表性玉器。唐代贵族妇女流行高髻,在头上插梳作为装饰品,具体有金梳、银梳、鎏金铜梳、犀角梳、象牙梳、玉梳等。玉梳多呈半月形,从顶边至两侧形成边廓,底边都有扁平且薄的长条形榫,以供镶竹木或角质梳齿。考古发掘出土的玉梳,因年代久远,梳齿都已无存,只剩下梳背。已知的玉梳背以唐长安地区(今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的数量最多。这些玉梳背大小有别,最大的长14.6厘米,最小的仅长5厘米,厚度基本都在0.2厘米上下。造型基本相似,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制作,在梳背两面边廓内均浅浮雕美丽的花纹,题材主要有花卉、禽鸟、瑞兽乃至人物形象。如有灵动的折枝、荷叶、牡丹、海棠、宝相花等多种花卉;有飞翔的鸿雁、成对的鸳鸯和鹦鹉、展翅开屏的孔雀、有口衔水草的瑞龟。代表性器物有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墓发现的1件迦陵频伽纹青白玉梳背。玉质温润细腻,两面均雕1对相向而飞的迦陵频伽鸟,双手持笙作演奏状,面庞丰腴,形象优美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