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铜鼓(Southeast Asian bronze drum),艺术学-美术学-亚非拉美术,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铜鼓。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均有发现,从最原始铜鼓的发现地点来看,应当起源于中国云南地区。铜鼓分为鼓面和鼓身两部分,鼓身又分为胴、腰、足三段,在胴、腰之间铸有供系绳用的环纽,称之为“鼓耳”。鼓面中心为击鼓之处,装饰凸起的数层同心圈纹样,两道圈纹之间称为“一晕”。环绕鼓身亦装饰若干道平行的晕,但早期铜鼓腰部不分晕,而以垂直的线划分若干方格,称为“界格”。铜鼓的纹饰主要在“晕”和“界格”之间。东南亚诸国使用铜鼓的历史要早于文献记载,除中国和越南大量出土外,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有少量发现。东南亚地区的铜鼓类型相对单一,基本上为冷水冲型和石寨山型铜鼓,而缅甸只发现西盟型铜鼓,不见其他类型。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铜鼓都受到了中国石寨山型和越南东山型铜鼓的影响,由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东山型铜鼓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