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地台说简称槽台说,其基本论点是: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振荡运动,而水平运动则是派生或次要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上升造成隆起,物质下降则造成凹陷。主要的构造单元有地槽和地台两类,地台是由地槽演化而来的。1859 年,美国地质学者J.霍尔在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北部,发现受过强烈褶皱的古生代浅海相地层厚度达12km 以上,它比此山脉以西同时代几乎没有褶皱的地层厚10—20 倍,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霍尔认为,浅海相沉积的厚度是如此之大,它必然是边沉降边沉积形成的。因此得出结论:这些褶皱山脉曾经是地壳上巨大的拗陷。1873 年,J.丹纳把这种拗陷及其产物称为地槽。后来前苏联A.Д.阿尔汉格列斯基认为狭义的地槽是不存在的,下降的拗陷(称地向斜)和上升的隆起(称地背斜)是交替出现的,因此把地槽的概念扩大,称为地槽区。1935 年,W.H.史蒂勒把位于大陆稳定地块和大洋稳定地块之间的地槽,称正地槽。随后,他又把正地槽分为优地槽(eugeosyncline)和冒地槽(miogeosync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