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大庸鱼是志留纪秀山组中的首个盔甲鱼类化石,打破了秀山组不含盔甲鱼化石的传统认识,表明大庸鱼化石已经从溶溪组上部延伸至秀山组下部,并分化为新的物种,指示了温塘组合具有更长的地层延限。同时,该物种揭示出大庸鱼科更多的原始特征,例如,其头甲背面保存有一对小孔,这对小孔正好位于内耳附近第二中横联络管的正前方, 可能代表了大庸鱼内耳内淋巴管的外开孔。相关研究表明奥陶纪阿兰达鱼类中所谓的“松果孔”实际可能是成对的内淋巴孔,表明脊椎动物开放的内淋巴管系统早在奥陶纪就已经出现,并且代表了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眼镜蛇大庸鱼(Dayongaspis colubra)是可归入大庸鱼属的第二个新物种,该属依据产自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湖南大庸鱼(Dayongaspis hunanensis)建立。属名“大庸”取自化石在1985年被发现时旅游胜地张家界市仍被称为“大庸县”, 种名“眼镜蛇”取自其头甲形状与眼镜蛇的头部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