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NMS)是一种服用神经阻滞剂后产生的少见却可能致命的并发症。1960年Delay等进行氟哌啶醇的实验时发现并首先报道。1980年后随着对NMS认识加深,大量临床案例被报道。发病机制是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滞和原发性骨骼肌缺陷。临床表现包括意外的精神状态改变,难以控制的锥体外束和延髓损害症状等。基本治疗措施是早期诊断、停止用药、加强监护和护理、积极降温、补充水分。此外还要积极治疗并发症。发病机制NMS发病机制多认为与神经阻滞剂导致中枢神经调节机制改变有关;也有认为与骨骼肌不正常反应有关。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滞 中枢黑质纹状体途径多巴胺受体阻滞是NMS发病机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该理论是Henderson和Wooten首先提出。神经阻滞剂阻滞视丘下部多巴胺受体可影响体温调节,阻滞纹状体多巴胺受体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但其作用可能不仅限于此,神经阻滞剂对下丘脑和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阻滞不能解释NMS所有症状。有人提出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平衡是影响NMS发病重要因素。在黑质纹状体途径,多巴胺受体阻滞或5羟色胺过度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