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south-music of Fujian),艺术学-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汉族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中国传统乐种形式之一。以器乐与声乐二者相结合的综合音乐表现形式为其特色。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历史沿革南音的曲牌名、乐器、音乐术语等,与唐代以来的音乐有一定关联。与唐以前同曲牌名的有《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等;与唐大曲同名的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等。南音乐器中,曲项、横抱的琵琶及其在乐队中的主导作用,洞箫的一尺八寸规制,二弦的形制,由五块板组成的拍板,都显示了南音与唐代音乐的关联。宋代时,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泉州作为陪都,大量宗室迁此落户,其时泉州南门外设宗正司,专理王室皇族事项。同时泉州又为海外交通要港,设有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宗室南移,商业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兴盛。据记载,当时泉州乐户入册者千余家,每家三五人不等,而土妓尚未计数。南宋时,南戏已在浙江、福建一带活动,对南音、梨园戏有重要影响。南音和梨园戏至今仍保留有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等五大名剧,南音的“指套”和散曲的曲词,也绝大部分采自南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