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旗移垦(Beijing Banner’s redevelopment),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经济,中国清代八旗丁口屯种土地,又称京旗回屯。为解决八旗生计问题,乾隆帝沿用了雍正时期的移民办法,并加以变通。雍正时期设立井田制,将直隶(约今河北)的一些官有旗地交给派遣的京旗闲散人等耕种。由于劳役地租体制的落后和八旗兵丁的懒散,导致90%人口逃亡。乾隆元年(1736),乾隆帝改井田为屯庄。二年,御史舒赫德上奏京旗回屯东北老家,以解决旗人有恒产的生计问题。五年,御史范咸上奏京旗移垦东北、西北。六年,户部左侍郎梁师正上奏京旗移垦实边。七年,经大学士查郎阿、阿里衮在东北调查后,确定最理想的回屯地点为松花江上游的拉林(今黑龙江省五常市)和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此两处沃野800里,邻近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有拉林河、阿什河,土地平整,五谷宜种,森林茂盛,可就地取材。七年十月,清廷制定出京旗移垦计划,由副都统巴灵阿负责,每户京旗赏银80两作为移垦费用,房屋3间、地3顷。并且先派东北兵丁代为开垦,京旗直接享受开垦过的土地,减轻了大半劳动负担。从条件上看,对京城旗人还是相当优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