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小农(moral peasant),法学-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民,在资本主义市场形成前,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的法律、政治和道德中,受社会的人际关系、社群伦理及各种制度限定的农民形态。产生背景由匈牙利经济学家K.P.波拉尼(Karl Paul Polanyi,1886~1964)于1957年出版的《早期帝国的贸易和市场》中首次主张,波拉尼将这种前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称为互惠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突出表现在市场调节原则还不发达的落后区域。小农彼此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和融洽,其经济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彼此间的村社生活伦理需要。美国政治人类学家J.斯科特(James Scott,1936~ )沿着该分析框架,进而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1979)和《弱者的武器》(1985)里将这种生活原则提炼为“生存伦理原则”,并将其作为村落经济分析的本质及农民日常行为反抗的“武器”。斯科特在苏联经济学家A.V.恰亚诺夫等人对小农行为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道义小农的判断,并认为安全第一是道义小农的生存伦理,建立在生存安全第一基础之上所延伸出来的互惠原则将渗透在整个村庄的社会关系生活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