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审稿(anonymous review),文学-出版学-编辑-编辑活动-编辑活动流程-审稿-匿名审稿,在外审时,向外审人隐匿稿件作者姓名的审稿方式。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就有将考生试卷上的名字用封条糊住的惯例,以隐去姓名避免阅卷人徇私舞弊。这可被视为匿名评审的雏形。现代的匿名审稿方式起源于西方,中国大约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学术期刊中应用。稿件作者和评阅人姓名互不公开的匿名审稿,称为“双向匿名审稿”或“双盲评审”。匿名审稿,尤其双向匿名审稿,是一种规范化的外审制度。它有助于减少作者名望带来的光晕效应,有助于降低评审人的各种顾虑,还有助于避免针对性别、种族、机构等问题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总之,这种审稿制度有助于遏制选稿“潜规则”,实现公正选稿,提升稿件质量,所以在学术出版领域,具有较高权威和影响力的出版单位普遍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实行匿名审稿制度,不意味着放弃了编辑职责。外审制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外审专家的主观性问题、专家之间标准不一致问题、专家标准与出版单位标准不尽相同的问题等,都需要编辑来处理解决。因此即使采取了匿名审稿制度,也依然要遵循三审制,充分发挥编辑的审稿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