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鼠害(Rodent damages in corn fields),农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害鼠学-农业鼠害,害鼠对玉米生产造成的损害。危害玉米的害鼠主要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仓鼠、大仓鼠、大足鼠、社鼠等,食虫目的四川短尾鼩、大麝鼩等也可危害玉米。玉米播种期、幼苗期是鼠类危害玉米最严重的时期。在玉米播种期、幼苗期,鼠类盗食玉米种子,咬断咬伤幼苗,残留下刚出土的幼苗和幼根。据贵州省余庆县调查,在每一玉米鼠害处均有一圆筒形洞穴,洞口朝上,直径3~5厘米,平均4.2厘米,洞穴深4~7厘米,平均5.1厘米,危害洞穴深度与玉米播种深度密切相关。在玉米成熟期,鼠类啃食苞穗,啃食后的苞穗受污染引起霉烂,造成减产。在贵州,玉米地4月份的黑线姬鼠捕获率为4.37%,比3月份高4.2倍,五六月份捕获率下降,7月份有回升,8月份以后捕获率持续下降,到10月份翻耕种油菜时田间密度最小,捕获率降至0.50%,表现出播种期和乳熟期两个相似的危害高峰。玉米鼠害植株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导致鼠害植株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环境条件,并非种群自身聚集所致,环境条件主要包括被害玉米田靠近农舍、庭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