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eco-literature),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理论批评观念】,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审视和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包括生态报告文学、生态小说、生态诗歌、生态散文、生态戏剧等多种形式。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了长篇文学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该著作是西方生态文学的开启之作。此后,美国巴利·洛佩兹的《北极梦》、安妮·迪拉德的《汀克河上的朝圣者》,俄罗斯钦·艾特玛托夫的《死刑台》和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等纷纷问世,形成了西方社会的生态文学景观。受西方生态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写作具有生态文学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张抗抗的小说《沙暴》、海子的诗歌《梭罗这人有脑子》等。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比如哲夫的小说《黑雪》、于坚的诗歌《那人站在河岸》等。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生态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代表性作品如苇岸的“诗意栖居”散文系列、方敏的“生命状态系列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