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校尉(metropolitan commandant),历史学-中国历史-秦汉史-[军事],中国汉代至魏晋时期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成帝元延四年(前9)曾省去,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1200名中都官徒隶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初持节,有权劾奏公卿贵戚。除监督朝中百官外,还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和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的京师地区,职能与刺史相同,地位则高于刺史。东汉初年,司隶校尉权势加大,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设有专席,有“三独坐”之称。因经常劾奏三公等尊官,为百僚所畏惮;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成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校尉部,又称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一方常借重司隶校尉的力量挫败对方。东汉末年,外戚何进欲诛宦官,以袁绍为此职,并授予他较大权力,袁绍得以尽灭宦官。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