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黄河口(palaeo Yellow River estuary),理学-中国地理-中国古地理-古黄河-古黄河口,由于黄河下游平原河道的变迁形成的多个入海口。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上中游北部又背靠大漠,大部分处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12.5千米,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2.5千米,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10千米。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由于水少沙多,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多,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折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形成多个入海口。这些被遗弃的入海口被称为古黄河口。关于古黄河口的形成和年代仍有争议,但确定的古黄河口可能主要有:①距今11400~9600年,黄河入海口为渤海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