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曲歌辞(dance music melody),文学-中国文学-秦汉文学-汉乐府-【文体】,中国乐府诗的一类。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乐府诗为十二类,第七类为“舞曲歌辞”。古时乐中有舞,周有六舞,自汉以后,乐舞渐盛,有雅舞,有杂舞,雅舞用于郊庙、朝飨,杂舞用于宴会。雅舞又有文武二舞,黄帝之《云门》,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属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属武舞。汉高祖四年(前203),造《武德舞》。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公卿奏世祖庙舞名,诏进《武德》舞,今存歌诗。晋武帝泰始九年(273),荀勖使郭琼、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之舞,勖及傅玄、张华又各造舞歌。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改晋《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孝武又改《前舞》为《凯容》之舞,《后舞》为《宣烈》之舞,宋、齐皆有歌诗。梁武帝定乐,以武舞为《大壮舞》,文舞为《大观舞》,沈约作歌诗二首。北齐及隋时,又有《文武舞歌》。舞曲歌辞内容多为宣德颂功,以四言形式为主。杂舞包括《公莫》《巴渝》《槃舞》《鞞舞》《铎舞》《拂舞》《白纻舞》之类。《巴渝》出于巴、渝,汉高祖使乐人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