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意识(settlement awareness),工学-人居环境科学. 城乡规划学-城乡空间规划-住房与社区规划-住房建设与管理,居民对所在居住地长期或永久居住的意愿。涉及国家、区域、城市、社区、家庭及个人不同层次,由制度(包括户籍、产权、分配)、就业机会和收入、住房质量和住区环境、生活成本,社会风险、安全感、归属感、自身能力及教育水平、购买力及消费偏好、收入预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4个强调外部条件,后6个更侧重自主性选择。定居意识不等于迁徙意识,在候鸟式迁徙的过程中,以一个居住地安营扎寨,作为安家根据地的意愿可视作定居意识。流动人口一般既表现出对城市或郊区定居的向往,又表现出对于故乡的眷恋,呈现一种矛盾和模糊性的心理状态。农民工季节性回流,源于来自农村的“拉力”,即季节性的农业活动所导致,并不是因为在城市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缺乏定居意识。收入预期也可以解释留城意愿,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进城务工的收入预期要高过其他农民,更愿意进城定居。农民工到城市后,所面临的由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风险转变为工业化社会的社会风险,包括失业、养老、工伤、疾病、公共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