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旦七调(five dan seven modes),艺术学-音乐学-中国音乐史与当代音乐创作-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学说〕,中国南北朝北周和隋初时期流行于西域一带的音乐基本理论。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开皇二年(582)诏求知音之士,参订音乐,郑译介绍了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及五旦七调:“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娑陁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箑’,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无调声。”根据这个记载,可知“五旦七调”是在十二律中的五个律上建立“均”(宫),每均有七声,即7个调式。“五旦七调”,共有35个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