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传说(legend of Bao-Gong),文学-中国文学-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故事】,中国古代清官传说。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曾任知县、知州、知府、监察御史、知谏院、三司使等职。仁宗嘉祐七年(1062)在枢密副使任上过世,享年64岁。包拯为官以清廉公正著称,卒谥孝肃,民间则尊称为包公。《宋史》卷三百一十六有传。《宋史·包拯传》中仅记载包公审割牛舌一案,吴奎《包拯墓志铭》另载有贵臣偿债、饮者托金二案。宋元南戏《小孙屠》中包公已有“日审阳间夜判阴”的口白,元杂剧现存10本包公戏,包公审的案子各不相同。明《包公案》、清《三侠五义》等小说盛行,渲染包公“日审阳,夜断阴”,神断七十二件无头案,故胡适说包公是清官传说的箭垛人物。河南开封包公祠中的包公雕塑包公传说主要流行在其家乡安徽合肥和北宋京城河南开封,然因包公的清官形象深入人心,加上历代说唱、戏曲和小说推波助澜,故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关于包公的传说。包公传说内容相当丰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出生传说:如说包公一出生即为黑脸或怪胎,因而被父母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