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封禁(Qing Government’s Block Policy of Northeast China),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历史事件,清军入关后,为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政策。清初,东北由于明清间战争破坏严重,人口锐减,耕地荒芜,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开辟新的税源,保证满族贵族有充足的劳动人手并缓解阶级矛盾,在东北地区设三将军,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实为禁弛交替的状态。后来又为保护满洲贵族在东北经济上的特殊利益,实行了严格的封禁政策。“封禁”最早始于努尔哈赤天命(1616~1626)年间,范围在威远堡边门外、鸭绿江以西、长白山西南一带,方式是设围场、参山和松子官山。崇德(1636~1643)年间,皇太极在原明代辽东边墙东段与鸭绿江之间,设置了一条空旷地带,该地带即为禁区,主要是禁止朝鲜人为采猎定居而践踏“龙脉”。这也是封禁的最早形式。顺治初年着手设立边墙。由于边墙为土堤,上植柳条,故又称柳条边。经过顺治、康熙两朝的修筑,形成了以山海关、威远堡、凤凰城和法特哈四个交通要塞为点连成的“人”字形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