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水筒车(water lifting cylinder wheel),历史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科学技术],中国唐代发明的利用水流推动转轮来提水的灌溉装置。由立式水轮、竹筒、支撑架及水槽等组成。唐人陈廷章写的《水轮赋》对提水筒车有生动细致的描述。根据其描述,提水筒车的结构是将木制的轮子架设在流水之上,利用水流冲击的力量使木轮转动,从而将水引流上升,进行灌溉。杜甫诗中有“连筒灌小园”的句子,宋代的李寔作注,称四川地区水车像纺纱的纱车一样,用细竹制成,上面绑着竹筒,水车转动时,竹筒在最低点时蓄水,转过最高点便开始往下泄水。与翻车相比,筒车可将水垂直提升到高处,适用于岸高坡陡等地形的水利灌溉。元代王祯《农书》中绘有筒车图谱,指出筒车的优点是可以日夜不息进行灌溉,节省人力;简单易操作,有流水处都可以使用。筒车与曲辕犁是唐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典范。宋元以后,由于不同的农田灌溉的需要,提水筒车又有了发展改进,出现了高转筒车、水转高车等不同形制。筒车对东邻日本的农业也有影响,829年,日本政府鉴于“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专门下令仿造中国筒车,在各地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