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监督(supervisor-in-chief of the Customs),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制度、机构与职官,中国清代海关行政长官。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统一台湾后,稍弛海禁。次年始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榷关,隶于户部,属户关,是为对外通商设关之始,职能与内地常关同。每关设监督满汉各1人,由各部院司员轮差,任期1年。专司征收海舶货税,检查与监督进出国境之物品、行李、货币金银及运输工具。雍正元年(1723),规定各关税务俱交地方官管理,监督仅掌管印信、监收钱粮。此后海关监督一官,或差内府人员,或差部员,或交地方官兼署,变化无常。乾隆二十二年(1757),专限广州一口通商,四关仅余粤海一关。道光二十二年(1842)后,凡通商口岸设海关,并设海关道管理,亦称海关监督,掌水陆通商货税之职。分专设监督与关道分理,隶南、北洋大臣或本省督抚,亦有由将军监理者。自咸丰八年(1858)海关实行税务司制度后,改以道员为海关监督。由于外籍税务司把持海关行政,所谓监督仅按照税务司所报征收及分配税银情形、印发护照等事宜,每季申详督抚,以便督抚据以奏报朝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