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对位(contra punctus per recte et retro),艺术学-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复调〕,作曲技术理论术语。两个或两个以上对位旋律声部的原形结合,在变形结合中各自在原有声部位置逆向进行至开始,形成新的旋律形态的声部结合。俄国音乐家S.I.塔涅耶夫将此类型对位归类于横向的倒影对位,如同将镜子置于原形结合之后,镜面横向折射出与原形结合完全相反的进行,原形的结束处是变形的开始,原形的开始恰是变形的最后。由于变形与原形之间在旋律形态上、音乐进行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复调实践中远没有倒影对位那样广泛运用,往往是有特殊的艺术目的才应用它。如J.S.巴赫的集对位技法大成的巨作《音乐的奉献》,它以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主题贯穿整个套曲的各个部分,用各种手法来展现其对位结合和发展的精湛技巧,其中就有一首著名的以二声部逆行对位的手法来发展主导主题卡农曲。如谱例中4个片段中的①、②与③、④之间的关系:谱例片段③是②逆行转位对位,片段④又是片段①的逆行转位对位。全曲18小节,后一半是前一半的逆行转位对位,即片段③④是片段①②的逆行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