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勃律,历史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中外关系]-[国家与城市],位于克什米尔北境印度河流域的中世纪国名。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从东晋智猛的《游行外国传》、北魏宋云的《宋云行记》和惠生的《行记》到唐代著述,先后有波伦、钵卢勒、钵露勒、钵露罗、钵罗、勃律等不同译名。藏文文献中作Bru-zha或Bru-sha。在吐蕃兴起之前,勃律以巴勒提斯坦(Baltistān,藏文文献作Sbalti)为根据地,该地联结吐蕃、印度和唐西域地区,故当吐蕃在7世纪向中亚推进时,成为吐蕃首先进攻的对象,勃律王被迫迁往西北方的娑夷水(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河)流域。7世纪初,勃律被吐蕃击破,一部分勃律人不愿意向吐蕃臣服,向西迁徙到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和肥沃的雅辛谷地,这就是后来的小勃律,而留在故土巴勒提斯坦的就被称为大勃律。大勃律亦称布露,位于小勃律的东南,相距300里,《新唐书·大勃律传》谓“直吐蕃西,与小勃律接,西邻北天竺、乌苌”。《大唐西域记》记载:“钵露罗国周四千余里,在大雪山间,东西长,南北狭。多麦豆,出金银,资金之利,国用富饶。”“文字大同印度,言语异于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