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角飞椽(cantilever eaves rafter),理学-科学技术史-建筑、土木工程史-〔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构造与技术〕-柱梁作构架-椽,飞椽在转角部位的特殊形态,铺设在翼角椽之上,端头翘起,呈放射状排列。又称翼角翘椽。宋式建筑做法称“转角飞子”,清式建筑做法称“翼角飞椽”“翘飞椽”,南方地区建筑做法称“立脚飞椽”。宋《营造法式》中记载:“凡飞子,如椽径十份,则广八份,厚七份。各以其广厚分为五份,两边各斜杀一份,底面上留三份,下杀三份。皆以三瓣卷杀,上一瓣长五份,次二瓣各长四份。尾长斜随檐。若近角飞子,随势上曲,令背与小连檐平。”清《工程做法则例》卷一述:“凡飞檐椽以出檐定长。如出檐七尺五寸,按一一五加举,得长八尺六寸二分,三份分之,出头一份,得二尺八寸七分。后尾二份半,得七尺一寸七分,加之,得飞檐椽通长一丈四分。见方与檐椽径寸。”吴《营造法原》中记述:“飞椽亦作摔网状,其上端逐根竖立,使与嫩戗之端相平,称为立脚飞椽”“立脚飞椽须逐根加厚,第一根加厚二分,第二根加厚三分,余则依此类推。如在九根以上,则每根照第九根加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