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候(agricultural phenology),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气象学-农业气候-[气候与农事]-农业物候,农业生物长期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周期变化而形成与之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的现象。沿革中国对农业物候的观测有悠久的历史,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春秋时代开始采用节气日期记录农业物候和天气现象,在《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已出现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的物候历。南宋吕祖谦《庚子·辛丑日记》持续一年(1180~1181)准确观测记述了自己园中种植的杏、桃、李、梨、蔷薇、萱草、莲等的物候,还观测到皇家花园里种植的蜡梅、海棠等几十种植物的开花结果。1934年起,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各地农事试验场进行了有组织的动植物的物候观测。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中央气象局分别编制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草案》《中国物候观测动、植物观测种类》和《农作物物候观测方法》,并在一些气象站和单位先后进行了主要农作物物候观测和自然物候观测。在竺可桢的倡导下于1963年建成了多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物候观测网(CP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