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保护(Cross ProtectionCross Protection),农学-植物保护学-生物防治学-〔生物防治学基本理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理论〕,植物被病毒的无毒品系或弱毒品系侵染后,在形态和生理上产生免疫反应,以保护植株避免被同一病毒的强毒株系侵染,或对另一些寄生物的侵入和寄生关系的建立产生障碍的现象。交互保护现象1929年由H.H.麦金尼(H.H.McKinney)首先发现。他观察到弱毒株在侵染烟草之后,可以保护此植株不受同属病毒的强毒株的侵染。随后,美国学者L.O.昆克尔(Louis Otto Kunkel)于1934年提出了利用弱毒株系来防治植物病毒的设想。对于病原真菌的弱毒菌株诱导抗病性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报道,当时纽勒尔(Muller)发现马铃薯块茎经非致病性病原菌诱导后会产生对亲和病原菌的诱导抗病性作用,并发现该现象普遍存在于病原菌与寄主的不亲互作中。交互保护现象按其相互作用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五类:①病毒的强毒株系与弱毒株系。②类病毒之间。③病毒与卫星RNA。④卫星病毒之间。⑤病毒载体介导的交互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