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采茶(Qinzhou tea-picking opera),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采茶,中国汉族民间歌舞采茶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广西钦州的灵山、浦北与防城港的上思等地,以及与中国毗邻的越南广宁省。钦州采茶与客家人南迁有关。客家人南迁不仅给广西带来了茶叶生产,也带来了采茶歌舞。采茶歌舞与广西桂南民间歌舞相融合,并吸收了当地小戏的表现形式,最终演变成钦州采茶。早期的钦州采茶一般是群舞表现形式,由12个男童扮作彩女,手持花篮或彩灯游行或表演。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中有“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12人。手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的场景。随着人们对采茶的喜爱和需求,钦州采茶逐渐进入了村寨的禾场,在草坪或庭院、路边作小场地表演,表演人数也减少到个位。钦州采茶的表演是由生、旦、丑组成的“三小戏”,也叫“三角班”。生角称“茶公”,旦角称“茶娘”或“茶旦”。通常是由一男子扮茶公,二男童扮茶娘。茶公挥舞钱尺或彩扇,茶娘挽茶篮舞彩帕,两相配合,对唱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