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蚀景观(karst physiognomy),工学-人居环境科学. 风景园林学-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保护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资源,可溶性岩石在富含CO2和其他酸性物质的运动水的驱动下,发生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又称喀斯特地貌景观。岩性、气候和构造等条件的不同,喀斯特发育的类型和形态亦有很大的差异。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其易溶蚀、多孔(洞)、易干旱、难恢复、容量低和具有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的生态系统特性区别于其他景观。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依据侵蚀的程度不同包括溶沟、石芽、天坑、竖井、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等。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包括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石锅和边槽等。在喀斯特家族中发现了一种与多数漏斗和洞穴的形成机制不同,且规模最为宏大的地表负地形,生成于中国南方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区别于常态喀斯特漏斗的独特喀斯特景观,在全球锥状和塔状(cone and tower)喀斯特类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典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