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国春秋(The History Books of Many States),文学-中国文学-先秦文学-先秦文学理论批评,中国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史书的总称。出自《墨子》。《隋书·李德林传》中李德林引《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刘知幾《史通·六家》说:“《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案《汲冢琐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琐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年事。《国语》云: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傅其太子。《左传》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又案《竹书纪年》,其所纪事,皆与《鲁春秋》同。孟子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梼杌》,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梼杌》,其皆《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刘知幾对“百国春秋”作了很好的解释。从传世文献、先秦两汉典籍所引佚文及考古资料来看,“百国春秋”至少包括三种情况:①以流传至今的《春秋》为代表,遵守“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编年体例,文辞简略,似历史大事记,又似新闻标题,西晋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与之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