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非无(no existence and no nothing),理学-系统科学-系统论-[古代系统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印度古老典籍《梨俱吠陀》中《无有歌》所采用的一个概念。歌中把宇宙原初的存在方式(“太一”)描述为一种既非“有”,也非“无”的混沌状态。歌中认为,“太一”是通过自身内部热力的冲动产生出来的,而宇宙万物,“思想”,乃至“天神”都是在“太一”中孕育,或在“太一”创生出世界之后才出现的现象。针对《无有歌》的相关内容,中国印度哲学专家黄心川认为,作者在这首诗中首先认为宇宙的本原不是“有”也不是“无”,换言之,宇宙是不能用现实的范畴(即当时流行的神创造世界的理论)而要用更高级的哲学抽象概念,即“非有非无”的太一来加以解释,这是对宗教的破坏。另外,吠陀诗人认为,“有”与“无”是一对矛盾,只是事物对立矛盾的一个侧面,只有在高一级的“非有、非无”上的统一,才能说明事物的全体和本原,这种思维的模式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其次,作者认为宇宙是由“自身的热力”——太一所决定,并且从这导致了“神是在世界创造之后才产生的”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