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郊区(technoburbs),工学-人居环境科学. 城乡规划学-总论,位于城市外围、大小与一个县城相当、可自我维持的社会经济单元。国内外的“后郊区化”研究得到诸多关注。伴随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福特主义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过程中的离心趋势越发明显,出现了“技术郊区”等多样化、多功能的郊区形式。菲什曼(Fishman)于1987年首先提出了该概念,他认为在后郊区化进程中,技术郊区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形态和景观,并强调随着这种技术郊区的兴起,以往的郊区化进程也会慢慢走到尽头。为了区分这种新型外围城市/边缘城市与传统的郊区社区,菲什曼提出了技术郊区乃至技术城市的概念。技术郊区的主要特征是沿着其高速公路走廊分布着购物商场、工业园、校园型办公混合体、医院、学校及各式住房。技术郊区的产业不仅在当地雇佣工人,而且还有特定的配套服务,因此科技型郊区逐渐成为高科技工业的适宜选择。但成为科技郊区不仅是因为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创立它们的总部,更因为技术郊区真正的基础是先进的虚拟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代替了面对面交流与原来城市中的物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