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动因(competing motivation),文学-语言文字-功能-认知语言学及语言类型学-功能语言学-〔美国西海岸功能语言学〕,影响语言是否有表层的作格句法格局的动因理论。由J.W.迪布瓦于1987年在《作格的话语基础》这篇论文中提出。在表层的句法形式(作格-通格)背后有一个话语(言谈)的基础,即新、旧信息的分布。迪布瓦发现,作格(A,及物动词的主语)位置上的参与者一般都是已知信息,而通格(O,及物动词的宾语;S,不及物动词的主语)位置上最常出现的则是新信息。这种已知、未知信息的分布正好与表层句法形式的对立形成照应。迪布瓦用“竞争动因”理论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并不是每一种语言都具有表层的作格句法格局。“竞争动因”包括两方面动因:一个是新旧信息的分布模式;另一个是话题连续性。新旧信息在言谈话语中按照一定的模式表达出来,而有生、属人的主角(主要人物,即言谈话题)也要求在言谈中具有连续性。这意味着语法系统要提供相应的手段将及物施事与不及物主事作同样的处理,因为及物施事、不及物主事常常是最具有话题性的动词的支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