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性之辨(Topic of argument of Cai-xing),历史学-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史-文化-才性之辨,中国魏晋名理之学与玄学清谈的一个重要论题。主旨是讨论人的本性与外在才能之间的关系。先秦儒、法二家即以人性善、恶作为教化或法治的理论基础。东汉王充《论衡》宣称,“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三国魏中期,人才选拔由“唯才是举”逐渐趋于重视门第,何谓人才,士人的外在才干与其先天的血缘、人性是何关系,成为与现实政治相关联的重要问题。《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魏志》:“(钟)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曹魏时期围绕才性同异离合的讨论,约从嘉平元年(249)开始,至甘露二年(257)年告一段落。大概论“同”者以人的本质释性,以人之本质的外在表现者释才;论“异”者,据王充《论衡》之说,性与才的区别,即是操行与能力,道德与才智的区别。正是有了这种区别,才有四本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