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文学-语言文字-语用学、修辞学及翻译学-翻译-翻译对等,翻译中从语义到语体,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E.A.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和《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中提出。与形式对等相对。动态对等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强调以最贴近、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动态对等不是追求译文和原文的信息切合程度,而是追求译文受众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文受众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保持动态一致。动态对等的以译文表达完全流畅自然为目标,并尝试把接受者与其自身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但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动态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等方面,也包括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等不同的层次。注重动态对等的翻译必须适应作为整体的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特定信息的语境和译入语受众,也必然包括一些形式上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