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栽培史(history of proso millet cultivation),农学-作物学-作物学史-〔作物栽培史〕-黍栽培史,黍中国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原产中国北方,栽培历史距今已有8000年。黍的野生种“蓈”(又称野糜子),在北方广泛分布。先秦文献中常“蓈莠”连称,“蓈”指黍的野生种,“莠”指粟的野生种。从西北的新疆、甘肃到陕西、河北、山东以及东北的黑龙江、辽宁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黍的出土,最早的是山西万荣荆村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黍,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黍又写作粟,有黄米、糜子、夏小米等别称。黍有糯质和非糯质之别,糯质黍多用来酿酒,所以《诗经》中常常将“多黍多稌(糯稻)”“为酒为醴”连用。非糯质的黍称为穄,多用来食用。在农业早期阶段,耕作技术和施肥水平较低,黍以其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等优点而受到古人的普遍重视。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就提到北方的“貉”,因地处高寒,不生五谷,黍早熟,故独生之。《齐民要术》将黍作为新开荒地的先锋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