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Jiaozhou Yangge),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秧歌,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俗称三道弯、扭断腰等。主要活跃在山东胶州农村,邻近的即墨、黄岛以及高密等地也有流传。起源于胶州马店镇东小屯村,经历了由小调秧歌到小戏秧歌的发展过程。小调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同治三年(1864),艺人刘彩(1838~1918)在马店镇楼子埠村组织了第一个具有科班性质的胶州秧歌团体——安锅。此后,刘彩的门人李春年等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胶州各地建立了40多个安锅。第一个安锅产生不久,马店镇出现了第一位小戏秧歌的编剧人——纪鸣珂。他与艺人殷洪琴切磋配唱,编成《裂裹脚》。之后,又有姜贡璜、姜仁岱等,编写了《大离别》《关东五更》《三怕》《说媒》《锢炉杀妻》《打灶》等。胶州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东文西武”的东、西两路流派。在经历了对峙和竞争之后,两派进入合伙搭班、共同安锅教场的阶段。它们在保存各自风格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将小戏秧歌推向亦文亦武的新阶段。胶州秧歌班一般有22~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