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鱼符(fish-shaped tallies of the Tang Dynasty),历史学-文物-杂项-中国古代节符牌券,唐代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右领军”铜鱼符一般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有些鱼符还在底侧中缝加刻“合同”2字,以资合符时查验之用。鱼符内侧有刻文,注明佩符人身份或鱼符的使用范围。根据《大唐六典》记载:太子用玉质鱼符,亲王用金质鱼符,一般官员用铜质鱼符。现在传世及考古发现的鱼符大多为铜制品。 唐代鱼符分为3类: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易守长的铜鱼符,有用于标明官员身份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符、巡鱼符,如存世的“延政门外左交”“嘉德门内巡”等鱼符。 调动军旅的鱼符源于古代的虎符。唐代初年,将虎符改为银菟符。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唐高祖避其祖讳虎字,而采用了十二生肖内位于虎后的兔来代替。不久,即改用鱼符。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取鲤鱼的鲤与李姓谐音的缘故。鱼符都将左边的一半留在朝廷,右边的一半发至各府、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