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歧义(potential ambiguity),文学-语言文字-计算语言学及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句法结构歧义,自然语言歧义格式中潜在的歧义。1989年,冯志伟发现,自然语言歧义格式所反映的类别的歧义在具体的语言中有时存在,有时并不存在,当把具体的单词代真(instantiation)到歧义格式的范畴符号(即类别符号)中,而使歧义格式变为具体的句子和词组从而实例化的时候,在句子或词组中有的歧义格式可以保持歧义格式原有的歧义,而有的歧义却消失了。因此,歧义格式中的歧义是潜在的,在实例化的时候,潜在歧义可能继续保持,也可能消失。例如,英语中最常见的结构歧义的歧义格式:VP+NP1+Prep+NP2当把VP代真为“saw”(看见),把NP2代真为“a boy”(一个男孩),把Prep代真为“with”,把NP1代真为“a telescope(一个望远镜)”时,这个潜在歧义结构实例化之后得到的“saw a boy with a telescope”是有歧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