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惩劝(Making Judgments and Offering Guidance),历史学-中国历史-〔史学史〕-〔古代部分〕-〔史学理论·古代〕,中国古代对史学功用的认识和要求,也是古代史家被赋予的崇高权威和责任。指的是史家要对历史上的人与事进行是非善恶的价值评判,从而对现实中的人们产生威慑和激励。春秋时期,史官在记载历史的时候要以“礼”为原则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评价。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以平民身份行天子之权力,对历史人事进行评判,使得后世“乱臣贼子惧”。《左传》也以书法义例和史论的形式,评价春秋时代历史人事的是非善恶。《春秋》和《左传》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重视褒贬惩劝的思想传统。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东汉末荀悦撰述《汉纪》,要求史家“著功勋”“表贤能”,认为史家的褒贬能发挥“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