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文学-语言文字-功能-认知语言学及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学科分支﹞-认知社会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认知诗学的开创性人物R.楚尔在1992年出版的《认知诗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了“认知诗学”这一概念,目的是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阐释诗歌与感知的问题。后来发展为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指运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原理进行文学批评研究的流派。与读者反应论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是文体学不断发展的最新进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传统的回归。认知诗学早期注重阐释读者解读文本意义的过程和语境对构建文本意义的作用,现在又开始关注审美和情感投入。G.莱柯夫和M.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和莱柯夫的《女人、火与危险之物》(1987)展示了概念隐喻和概念化对文学研究的启示。莱柯夫和M.特纳的《超越理智:诗歌隐喻实用指南》(1989)分析语料全部来源于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