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等户制(Nine-class feudal household asset hierarchy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历史学-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史-典章制度-九等户制,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编户资产等级制度。按编户名下土地等资产的多少,将之划为九等,凭以征收赋役。户等制起源于秦汉,至曹魏以户调为主要赋税,实际征收时已不能不依土地等资产细分户等以免调发不均,出土吴简显示三国孙吴亦存在按户等征收赋税的情况。太康元年(280),西晋平吴后颁行户调式,明确了“九品相通”的征收原则,确立了三等九品的户等制。即把民户分为九等:上上户、上中户、上下户、中上户、中中户、中下户、下上户、下中户、下下户,以资产多寡为依据,户等越高,户调越重。此后至南北朝时期,基本上都按“九品相通”之法征发赋役,一般都在战乱和政权更替后有所调整,又普遍存在着强宗大族控制乡里基层,大量人户及其田地投附高门势家以规避赋税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