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碑刻(opera stele inscriptions),艺术学-戏曲学-戏曲文物-戏曲文物-戏曲碑刻,中国古代至中华民国时期用文字或图像记载戏曲相关内容的碑刻。在迄今发现的戏曲碑刻中,年代最早的为宋代。宋代以后,随着戏曲的形成、发展,以及神庙剧场的普及和演剧活动的日渐繁盛,戏曲碑刻大量出现于各类庙宇之中。大多数戏曲碑刻都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圆首方趺占多数,少数为螭首龟趺,前者身首多为一体,后者身首大多分离。也有一些砌入墙壁的石刻则不带首、座。碑的大小各异,大者高3米多、宽近1.5米,小者仅0.5米见方,多数都在高2米左右、宽约1米之间。截至2020年发现的戏曲碑刻,从宋代起至中华民国间共1880余通,其中宋代8通,金代10通,元代13通,明代115通,清代1550余通,中华民国150余通,没有确切纪年的31通。从戏曲碑刻分布的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山西,共1429通,时间跨越宋代至中华民国。